教材解析
课文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和田的维吾尔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
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第2、3自然段详细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民族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引入,说说沙尘暴给你的印象。
生自由谈感受
2、比较引入与众不同的和田维吾尔人(引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他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
明确:“迎风引吭”
2、情景创设,思考在沙漠刮起沙尘暴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你有何感受。
播放音乐《这里是新疆》
预设:对环境充满无畏、对生活充满乐观
3、情景创设,走进梦中的和田。
默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你在和田,发现了什么。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交流汇报:
(1)土
(热爱土地)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花
A指导朗读“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一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B(天性爱美)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歌
A他们会在什么情况下载歌载舞?
B他们的歌舞表达的是?
C(能歌善舞)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小结拓展
1、和田的维吾尔人爱土地、爱大漠、爱美爱花、爱歌爱舞,这都是因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豁达乐观
2、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拓展
老师也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想和同学们分享,我们一起来读读。
致和田的维吾尔人
马车上有你迎风引吭的激昂,
你的歌声穿越风沙、渺渺回荡。
豪气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土馕坑里有你眷恋土地的深沉,
你的衣服妆点沙漠、像花绽放。
热爱土地的和田维吾尔人,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门框边有你爱花爱美的热情,
你的都帕鲜亮迷人、散发清香。
天性爱美的和田维吾尔人,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相聚时有你载歌载舞的欢畅
你的舞姿轻盈如云、歌声悠扬。
热爱歌舞的和田维吾尔人,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4、希望同学们能像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样,豁达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执教者:刘晓亚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课文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和田的维吾尔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1.学习并积累“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以下几方面可以继续保持:
1、解读教材、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挖掘文本要点提炼成课堂内容。
2、在文本教学的同时,比较巧妙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教态比较自然大方,待生亲切,与学生关系默契。
4、教学设计线索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围绕中心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组织教学,回环反复、逐层深入。
5、多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图片、歌曲的插入不累缀,给人立体直观的感受。
6、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够及时到位地评价,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要有设题意识,要关注小学六年级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渡、衔接。要让学生能理性的看待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中学语文教育注重写法和学法的指导,这是发展性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关键。作为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上语文课,交给学生认识“一棵树”的方法,从而将学生引向充满吸引力的茂密森林,让学生能自主寻找其中的自然资源。
2、在学习文本之前,要让学生对于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要在学生自主质疑之后,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再放手一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时间更多一点。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本研读、探究体会。
阅读教学既要有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也要有默默的静思默想,这样的阅读课才更具有语文的味道。以生为本的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首先就要还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充分思考、交流和探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这才体现了“生本”。
4、关注面稍窄了一点,学生发言面不够广,不妨把问题提炼一下后,让学生合作解决;
5、板书有些随意,书写不算工整,可以再精致一点。如:“吭”的声调让人误以为写成了第二声。
6、请学生表演跳舞时可放点音乐,让下面同学一起互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维吾尔族热情的氛围,这样效果会更好。
7、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03中,《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中提到“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阅读是‘前写作’,阅读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和田的维吾尔人》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在分述维吾尔人特点的时候,采用了意义段首第一句话就概括段落大意,或者是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这样的句子在段落中,在课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尤其对于六年级毕业班学生仍存在作文中三段式现象而言。
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将课文中这两个习作训练的点落在实处,或者蜻蜓点水也足矣。即使立竿见影,至少这样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纯洁的事物都难免有瑕疵,再完美的教学也难以做到人人中意。然而,为了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我应学会反思,学会改善,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此外,衷心地谢谢学部邹主任和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所有同仁给予我的宝贵意见,是你们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这节课,让我和学生一起学有所获,受益匪浅!
《和田的维吾尔》评课记录
评课人:一年级组 记录人:禹芳
今天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听了刘晓亚老师的《和田的维吾尔》这一课,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这是一堂对我国新疆地区异域风情充分展现的语文课!
对于这堂课我们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1、教师的导入就十分具有特色。从学生自己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进入学习,再由图画导入文字,提问学生对新疆特征的感知。
2、整堂课不失工具性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由关键词句,深入体验新疆地区的特色;整堂课刘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读课文,思考,再在文中找出答案,通过写的方式来升华。通过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提问和自学回答,更加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3、语文课的人文性展现是这堂课的出彩之处。教师充分有效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演示文稿中结合文本内容,展示具有新疆地区代表性的照片或图画。此举,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的感官,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巩固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
4、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相映成辉,教师展现出来的同样是豁达乐观的,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幽默的语言,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是课堂的又一风景。
5、关注细节,从幽默的评价语到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形近字比较;从学生边读变标注的习惯,到书写姿势的提醒,随处可见教师是一个关注细节的有心人。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激励性的评价很及时。
6、教师很聪明,上次评课中的高年级多样化朗读的问题,在这节课就有了相应的调整。
7、中心突出,整节课均围绕“豁达乐观”开展学习。
8、善于提醒学生积累。如“吭”与“亢”。
9、教师评介语及时、多样化。教师仪态大方、亲切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这堂课是一堂好课,是一堂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好课!但综合我们组里的意见,还是提出以下建议:
1、整堂课缺少对文本的品读、挖掘与钻研。
2、学生回答问题欠完整,老师没有及时进行引导。
3、教师关注的学生均为优生,边缘生没有受到关注。
4、课堂中,学生舞蹈的展示的出现并不是很和适宜,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没有太大的帮助。
5、课堂设计还可以更巧妙些。如先抓最后一段,然后再从“豁达乐观”入手一步步深入课文,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特点。
6、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讲解似乎有点过多,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大方地展示自己。
7、课文中已经有的整段文字,可以不出示在幻灯片中,要学生养成关注文本的好习惯。
二年级组 记录人:马光
一、评教师:
1、教师功底深厚、从容大气,有大将之风;
2、教态自然,待生亲切,与学生关系默契;
3、教师身上也有着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
二、评教学设计:
1、 引入自然,每个问题都能切入重点;
2、 线索清晰,目标明确;
3、 图片、歌曲的插入不累缀,给人立体直观的感受;
4、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感受维吾尔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人的精神,设计巧妙;
5、 教师对学生答问能够及时到位地评价,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6、 始终能扣住豁达乐观这个中心,重点突出。
三、评学生:
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乐于参与,学有所获,师生互动,关系融洽。
四、建议: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再放手一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时间更多一点;
2、 关注面稍窄了一点,学生发言面不够广,不妨把问题提炼一下后,让学生合作解决;
3、 板书有些随意,可以再精致一点。如:吭Keng 的声调让人误以为写成了第二声。
中年级组 记录人:孟卓见
刘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觉得非常的轻松。这份轻松的感觉来自于教者自信的心态与轻松的教态,也来自于教师扎实的功底,更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反复钻研和对课堂的精心设计。
本堂课的第一个亮点是老师语言精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过渡、总结、评价都比较恰当、自然、激励性强。
本堂课清晰的教学线索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教者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贯穿整个课堂,刘老师用“( )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样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分别体会和田维吾尔人对于“土地、鲜花、歌舞的热爱”,感知和田维吾尔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层层深入地感悟和田维吾尔人对生活的热爱源自于他们身上的那种“豁达乐观”的性格。最后老师在自己写的诗中,再次歌颂了和田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教育、教学的思想就这样以润雨无声的方式进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更值得称赞的是,刘老师注意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溶诗歌、音乐、舞蹈、文本、图片欣赏于一体,巧妙地延伸到了课外,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营造了深入了解和探讨的情境,思引于学,说源于思,虽内容丰富,但拓展大胆而又始终紧扣主题。
另外,本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里自由地发挥,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听过刘老师的课,我们感觉话如其人、字如其人、课如其人——豪爽、大气。我们建议刘老师尝试让板书更美,让参与的学生更多。期待再次欣赏刘老师的风采!
五年级组 记录人:李颖娴
1、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维吾尔人对待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格,因为学生对沙漠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太熟悉,所以老师运用了多种方式,比如说:播放新疆歌曲,现场表演新疆舞蹈,拓展小诗等等,方式新颖,让学生能更好去了解,去感受。
2、课堂上,老师不拘谨,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表演,所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课堂层次清晰,“( )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句话一共出示了三次,第一次是围绕“土”,让学生感受维吾乐人热爱土地,很勤劳;第二次是围绕“歌”,他们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第三次是围绕“花”,他们爱美,爱大自然。最后升华,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因为前面学生感悟深,所以回答得很精彩,很透彻,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4、老师的引导语很巧妙,比如学生读书前,老师的一个“走”字,很干脆,简短。
5、老师善于激励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很实在,不浮夸。
6、建议板书可更精美一些。建议跳舞时可放点音乐,让下面同学一起互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维吾尔族热情的氛围,这样效果会更好。
六年级组 记录人:陈娅丽
开放、自然才会涌起创造的源泉
——评刘晓亚老师《和田的维吾尔》 今天,刘晓亚老师以开放的形式,潇洒大气的教态成就了一堂高效的六年级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自信流畅的表达,老师从学习过程出发因势利导,不断有智慧的火花闪现,灵感牵引着灵感,思想碰撞着思想,使上课者,学习者,听课者都在享受创造的快乐。 开课时,教者给我们呈现了一组沙尘暴的图片与声音资料,再让学生谈沙尘暴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当学生谈到恐怖、昏天暗地、恐惧等词语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多么好的对比!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从此,文学作品中,对比成了经典表现手法。可是课文中涉及这样的对比之处极少,第一段有“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文末“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只有这两处点名了“苦”,而课文中大量的语段描写的都是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等生活中的“甜”。 在我们上这一课的时候,曾经疑惑过——这样的生活有何苦可言?怎能去理解“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呢? 当听刘老师这样开课,不禁茅塞顿开。不仅赞叹她挖掘教材多么细致,笔墨不多的一句“沙尘暴”就让她做足了渲染课堂气氛的文章,使学生从感官上了解了环境之“苦”,为解读下文和田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爱美”“能歌善舞”埋下伏笔。这不正印证了雨果的“对照”原则吗? 课堂上,教者以“( )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为贯穿整个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去完成读文、会意、表达这个语文的历程。 课堂上,刘老师笑容可掬,妙语连珠,随着课文内容的层层解读,学生也即兴创造了很多有趣的语境: 热情奔放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男才女貌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能歌善舞、善于表现自我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笑颜如花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心灵手巧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 姑且不去评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到位,至少敢于表达,敢于创新就是一个亮点,有了创造的课堂才是活的。 另外,在读到维吾尔人天性爱美时,学生解读到:……因为花开在他们的心里。刘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生成的契机,追问:“花还会开在哪里呢?”接下来的思维火花越来越亮,语意越来越新,意境越来越美—— 花开在脸上。 花开在梦里。 花开在歌声里。 多么有创造力的理解,多么让人耳目一新的训练语言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刘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做个简单的小结: 1、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能深入研究与把握教材,根据大纲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紧扣住一个中心问题——( )的维吾尔人,即使生活再苦,也是甜的。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创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平台; 2、本课过程中体现了阅读课课型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的特点;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善于思考、乐于表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符合文本内容的特点; 3、其中体会维吾尔人民能歌善舞的环节,以学生展示舞蹈然后展开想象说话,较好的发展了学生联系课文和实际生活进行想象与说话能力的训练,同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在观赏舞蹈之前,课堂还显得比较紧张、拘谨,之后学生明显放开了,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03中,《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中提到“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阅读是‘前写作’,阅读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和田的维吾尔人》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在分述维吾尔人特点的时候,采用了意义段首第一句话就概括段落大意,或者是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这样的句子在段落中,在课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尤其对于六年级毕业班学生仍存在作文中三段式现象而言。 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将课文中这两个习作训练的点落在实处,或者蜻蜓点水也足矣。即使立竿见影,至少这样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大。 此外,还有一点,刘老师在这堂课上使用了组织教学——就是以画正字的方式评判两组学生的发言,她的意图应该是激励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但是,六年级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是否有必要?从观者的角度,感觉这种方式不但分散了老师的些许精力,也有可能会从某种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且影响到板书的美感。如果一定要用,是否可以考虑创设能与本课结合起来的情境展开? 非常感谢刘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有价值的课,谈到价值,不仅是学生有学习的价值,于我们更有研究的价值。
|